一年级下册科学3月份1的评价
一、学习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一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已一个学期,但仍存在习惯较差,易失去注意力等年龄特征。通过上学期狠抓学生的行为教育,这学期的行为习惯(课堂纪律、小组实验习惯)有明显好转,但还是不令人满意,只能说明的教学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所以这学期要加倍努力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在一种宽松舒适、融洽地氛围中学习科学,让所有学生轻松接受科学。其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很大,还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弱,有待加强练习、提高。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物体”单元下设: 1.发现物体的特征 2.谁轻谁重 3.认识物体的形状 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 6.它们去哪里了 7.认识一袋空气。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①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类。
③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征。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以图标的形式组织信息。
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①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②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③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④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②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五、评价方法
实行等级制,即优(A)、良(B)、及格(C)、待及格(D)四个等级;
【注】学生素养评价说明:
学生素养评价结果认定采取等级制,分“A、B、C、D”四级,分别对应“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级。
六、“1”的评价
(一)“1”的评价即“科学课堂表现的评价”。而课堂作业本作为课堂表现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低段评价的重头戏,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作业题是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完成的作业,它是科学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往往是对课堂教学重点的巩固或检测,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科学课堂作业本》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一项作业,我是这样评价课堂作业本的:
1.第一次书面批改:课堂作业本,我们一般在课内完成然后上交进行批改。批改的时候,首先采用等级制对学生的正确率进行评价,用A、B、C三个等级来区分,然后,采用星级制对学生的卷面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A:全部正确; A-:有1-2个错误 B:有2-3个错误;C:3个以上错误
☆:书写潦草;
☆☆:书写整洁端正;
☆☆☆:书写工整美观
我利用“A+☆”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意识到做对题的重要性,还让他们懂得书写的重要性。
2、第二次面批订正第二次批改,针对课堂作业本有错的孩子,进行面批订正。然后在他们本子上已经订正的地方,打钩进行二次批改。同时在等级上加☆表示订正后的表扬和鼓励,让有错的孩子不会失去信心。
(二)学生作业表现剪影:
(三)阶段性评价结果:
序号 | 姓名 | 评价结果 |
1 | 陈裕棠 | 优秀 |
2 | 吴依诺 | 优秀 |
3 | 胡雅菲 | 优秀 |
4 | 刘康成 | 优秀 |
5 | 胡梦雪 | 良好 |
6 | 刘妍熙 | 良好 |
(四)活动反思:
只有用心去批改作业,才能及时察觉到学生思想上的波动,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作业本是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批改不及时,反馈就不会及时,教师也很难掌握学情,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也很慢。因此,作业不仅要批,而且要及时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学生热情高,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