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下册考核方案

2025-03-04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学习素养考核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二、评价目的: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总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不断前进,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三、评价原则

1.全面性评价原则。

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尤其是在学习方法及态度、情感、价值、信心等方面进行评价。

2.人文性评价原则。

评价不以测验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的氛围中组织评价。

3.发展性评价原则。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积极主动地发展。

4.多样性评价原则。




提倡多主体参与,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学期终结性评价:

1.评价方式:紧扣大纲和教材,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题为主,适当增加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应用型,能力型试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

四、学期过程性评价量表

小学科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量表

班级


姓名



时间





综合等级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等级设置
评价方式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科学探究
1.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超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
2.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
3.学生观察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
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
4.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5.能自主、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A级(优良):各评价要点能达到或大部分达到。
B级(合格)
:大部分评价要点能够达到。
C级(待合格):基本不能达到。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坚持性、重证据、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2.能正确对待科学(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迷信权威)。
3.能正确对待自然(珍爱生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欣赏自然美)。
4.能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知道用科学能改善生活、关注与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双重作用)。




科学知识
1.学习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了解物质世界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4.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五、学生自评、互评的内容和方法及流程

1
、学生自评、互评的内容:评价学生科学学习效果的内容应是多元化的,即不仅评价科学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评价学生科学探究方面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更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2
、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①实验小组长的职责:带领、主持本组组员根据检测内容,展开小组讨论,并及时负责做好评价记录。

②组员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即自己被测时要积极主动地观察、操作、表达;自己未测时要关注和评判同伴的行为。

③自评、互评的记分方式:检测时如能顺利达标的,则可在“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记载表”的相应栏目中(或书的指定位置)记作“★”,如未能顺利达标、经提示自我矫正后达标的,则记作“★ˉ”;经全班评议,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给予奖励,则记录在奖励栏目中,记录的方式可用符号,如:“★”,也可定性描述。

④自评、互评的时机:强调适时的形成性检测,一般穿插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之间,如在学习活动前可检测学生学习器材的准备情况;学习活动过程中可检测与“训练”内容相关的条目;学习活动结束时评议态度、习惯或展评学生科学学习的成果(学习活动结束时,应预告下节课自带的器材或展评的内容,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评价:

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做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实践。比如,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问题、发表看法、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分层次训练时,根据训练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用肯定、激励、赞赏的语言进行评价。如:对优生可说“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你提的问题太好了,你真行。”对差生可说“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得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试一试。”等,通过对学生注意状态、参与状态等方面观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满足、成功、喜悦等的感受,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同时,课堂评价学生时,除了老师随机评价学生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形式。如:讲评作业,评点习作等,都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对别人的作业、作品做出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增强自信心。

改革考试方法,进行学期终结性评价。

考试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有开卷、闭卷、口语、动手实践等)和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内容要能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从这三个维度去命题)。

3
、制定平时检查的内容及评分细则

平时检查项目为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小制作、作业表现、平时表现等。

基础的考试方法是要求学生在试卷上答题,主要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综合考查知识与能力发展水平,教师评定分数。然后采用一些灵活方式考评:

(
1
)、向学生公开一些口试题目与实验操作题,实验操作的材料由教师准备好。

(
2
)、口试题全班同学一起进行,确定答案,教师适当补充或修改。

(
3
)、学生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行。

(
4
)、实验操作,采用抽签答题,然后由学生自己操作,教师评分。

(
5
)、考试灵活多样,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套题。

4
、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评价

根据新课程提出的新的培养目标,结合教师平常的教学,可以设计并应用“科学探究卡”,按周次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对学生的试验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做出考查评价并反馈给家长,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先分小组,记录上交情况,比较书写情况,评出等级,由组长分别印上不同数量的小红五星表示出级别,再由教师评价,并且定期在班内举办“科学探究卡”展评,让学生看到别人的优点,认识自身的不足,以求共同进步。

5
、平时考查,学生关心的不再是分数的多少,而是学习中的哪些方面的欠缺,然后予以加强,争取以后有所提高。由于加强了平时的考查和分析,教师注意了平时的教,学生注意了平时的学。同学们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种植、饲养等活动,并且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调查报告等。这样不仅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使每个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相促进、互相合作、互相评价。强化平时考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期末考评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主要考查他们在实验、观察、制作、种植、饲养、发言等方面的表现。